族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,通過族譜,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(dāng)時的歷史面貌、時代精神、社會風(fēng)尚,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(chǎn)、生活情況。近日,長期居住在上海的福州陳氏后人,78歲的陳鐘華老人,親自完成的《陳氏家譜》終于完成印刷成冊,“將218顆散落的珍珠串起來了”。這個喜事,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喜事,更是一個家族的喜事。一部家譜對于老人來說有何重要意義,他又為何那么執(zhí)著,讓我們一起了解這背后的故事。
堂兄說,再不寫家譜,家族歷史都被遺忘了
說起寫家譜的初衷,陳鐘華老人說,這個得從他的一個堂兄說起。陳鐘華老人解放前就隨家人去了上海。而曾經(jīng)跟他一起念書的一個堂兄,在1948年時去了臺灣。這位堂兄在1993年的時候回福州尋親,一別45年,這位堂兄很感慨,很想了解自家族系過去幾十年的發(fā)展情況,于是就向陳鐘華老人提出寫個陳氏家譜的建議。但是當(dāng)時陳鐘華還是教育學(xué)院的老師,沒有時間去做這個事。
直至2013年,這位堂兄的姐姐(年近90歲)病危,堂兄又回來了。這次,堂兄又一次向陳鐘華老人提起寫家譜這件事情,堂兄說,再沒有人寫陳氏家譜,這個家族的歷史就要被遺忘了。
此時已退休在家的陳鐘華老人,終于接過寫家譜這個重任。從2013年開始,陳鐘華老人開始查閱資料,慢慢意識到,家譜不僅是血緣關(guān)系的見證,同時有了這些先人的記錄,還可以啟迪后人。期間,他說有句話對他的觸動非常大,有位陳氏家族的人寫回憶錄時說:“現(xiàn)在,家族后代走在馬路上都互相不認(rèn)識,這是一種悲哀。”
不辭辛苦,奔赴多地查閱相關(guān)資料
由于他們家族之前沒人寫過家譜,所以建立這個家譜難度很大。當(dāng)時,他只能“溯源”到祖父三兄弟——陳長發(fā)、陳長枝、陳長茂(這3兄弟共生了30個孩子,男孩19個,女孩11個,女孩已無法查到名字,當(dāng)時男孩能查到的名字只有8個)。曾祖父叫什么名字、生卒年月,一律無從考證。
據(jù)陳鐘華介紹,他祖父三兄弟,屬“長”字輩,有人還是朝廷官員,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法官。父親陳寶霖屬“寶”字輩,1905年出生,是家里最小的兒子。清末陳家住在福州東街花巷附近一座三進大宅,連轎夫、傭人共有100多人。這是陳鐘華2013年接手寫陳氏家譜唯一的線索。
隨著歲月流逝,很多父輩離開人世,陳鐘華老人自己也只是平時從父母口中零星的回憶中,知道一些關(guān)于陳氏家族的事情,手頭可供參考的資料太少了。為了寫這個陳氏家譜,當(dāng)時已經(jīng)76歲的陳鐘華不僅回到福州探訪親友,還去高雄和新加坡進行實地考察;到上海圖書館、福州的圖書館查閱資料;甚至還通過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、福州知名族系研究文化人士來聯(lián)系自己的族人。
家譜收錄了218名族人,每個家庭都有聯(lián)系方式
通過近兩年的努力,陳鐘華老人總算完成了陳氏家譜,雖然這個家譜因為可供查閱的資料太少,留下了些許遺憾,但總的來說,令他非常欣慰,目前,這個《陳氏家譜》終于印刷成冊了。
陳鐘華老人說,截至2014年3月29日,這個《陳氏家譜》收錄了218名族人,這些族人全部都有照片和姓名(不包括父輩),其中在福州的有104人,在臺灣的46人,在上海的44人,在新加坡的有24人。這個族譜里的每個家庭都有聯(lián)絡(luò)人的電話和電子郵件等。
至此,今年已經(jīng)78歲的陳鐘華老人,才感覺如釋重負(fù)。為了寫這個家譜,他自費花了近兩萬元,但是他覺得投入的這些人力和物力,都是非常有意義的,族人看到陳氏家譜后,很多人都夸說非常好,認(rèn)為陳老做了件功德無量的事情。陳老說,一位旅居國外的族人說,很想回故鄉(xiāng)尋祖,但是因為疏于聯(lián)絡(luò),一家人很難團聚,看到這個《陳氏家譜》,終于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了。